养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身体健康,少生病,延年益寿。那么怎么才能少生病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也就是近年来比较火的“治未病”。其说源于《黄帝内经》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在古籍《鹖冠子》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问:“为什么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发病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祛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疾病刚有苗头就消除了,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限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人们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魏文王听了,感叹不已。
扁鹊的大哥善于防患于未然,二哥善于防微杜渐,而扁鹊则善于妙手回春。扁鹊的这段言论也被引申到各个领域,比如治国、企业管理、事故防范等。近年来,西医学也提出了“三级预防”学说,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养生可以让身体不生病或少生病,而不是等到生病了才来找医生。
体质不同,患病倾向也不一样。
人体就像土壤一样,不同的土壤会长出不同的庄稼,不同的体质也有各自易患的疾病。《素问·通评虚实论》认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说明过食膏粱厚味导致的痰湿体质是高血压、高血脂、中风等疾病的体质基础。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体质,就能把握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消除对疾病的恐慌。
体质不但决定了患什么病,还决定了患病以后疾病的发展方向。
气虚质:患病后病情容易加重,这种体质的人得病后不能“抗”,只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疗;
阳虚质:患病以后通常有寒、冷的表现;
阴虚质:患病以后通常有燥、热的表现。
这就是为什么患同一种疾病,而每个人的感觉、表现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患同一种疾病,有的人好得快,而有的人却好得慢的原因。
判定体质,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更有针对性,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辨明体质,指导合理养生
二、辨明体质,指导合理治疗
在疾病的治疗上,也要根据不同体质进行治疗,这就是“因人制宜”的思想。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病同而人异”,就是指体质的不同。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必须审度患者的体质,权衡强弱而治。
另外,虚性体质如气虚、阳虚、阴虚等慎用发汗、涌吐、泻下等治法;实性体质如气郁、血瘀、湿热、痰湿等慎用补益、收敛等治法。阳虚慎用寒凉药,阴虚慎用温燥药等。
根据体质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养生,才能起到增益健康,防治疾病的目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如选取不适合自己的方法,无异于南辕北辙,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