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几回掩卷哭曹侯,观曲剧《黄叶红楼》随感(3)

  接下来的剧情中,秦可卿通过唱词表达了受辱之后左右为难、生死不是的尴尬境地,体现出要寻短的想法,收光前,舞台上方飘落下一块白纱,掩盖在秦可卿身上。这一意象化的手法无疑是极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结合唱词,观众基本可以明白,秦可卿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而紧接着起光后的另一幕,是身穿意象化素服的王熙凤站在台上,尼姑净虚来向她说起李衙内要强娶张金哥的事情,希望王熙凤从中周旋,而王熙凤开口的道白却是“我在这里理丧,哪里管得了你那些闲事。”
 


 

  熟悉红楼梦的红迷朋友自然明白,这是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之后,弄权铁槛寺的情节。但作为主创,无法要求、也不能要求观众每个人都是熟读《红楼梦》原著之后再去观戏的,显然,如果是一个不了解、不熟悉红楼的观众,又如何能够明白这前后两幕之间是什么关系?王熙凤这是理的谁的丧?甚至都不会明白王熙凤与秦可卿是什么关系,况且即便在之前的猜灯谜一幕,主创人员连出场的机会都不给秦可卿。(当然,猜灯谜作为戏中戏的第一幕,也并无侧重表明人物身份与人物关系的任何交代,全凭观众对红楼梦的了解,依靠扮相与唱词等来“猜”。因此,即便秦可卿在猜灯谜处出场,恐怕也于事无补。)

 

  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与几位红迷朋友都感到很困惑:为何要突出王熙凤弄权的情节呢?若说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地位重要,似乎不是;若说是为了突出王熙凤的人物形象,那又为何放着协理宁国府的精彩情节不用,却偏偏表现弄权铁槛寺的卑鄙勾当呢?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好在,在接下来的第五场“苦抄家”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似是而非的解答。这一场中,先是表现宝玉失玉后的疯癫,烘托出了贾府在衰败过程中的混乱与失序;而后,一句话外音,简化地点明元妃故去。接下来,太监传圣旨,表明要抄家,而首要的罪名是“织造亏空”——这是为了这出戏的创作,弥合历史与文学的巨大缝隙而强加上的,与红楼原著内容自然无关。那么,从红楼“戏中戏”的角度,贾府被抄的原因是什么呢?

  贾母、贾政接旨时,太监表明,次要的罪责是贾府成员倚仗权势,故作非为,行为败坏;而后,贾珍、王熙凤被押上来,踉跄跌倒在贾政众人面前。看到这里,我们再次“恍然大悟”——原来,在剧中,秦可卿之死、王熙凤弄权都是造成贾府抄家的原因!即便如此,再翻过头回想,王熙凤弄权一幕,仅仅结束在王熙凤索要三千两银子摆平金哥婚事争端,净虚志得意满的状态。那么,王熙凤弄权的结局是什么?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甚至引发了抄家的惨剧?恐怕主创人员不能要求观众在翻看原著后,找到张金哥与守备公子自杀一节,才明白剧作的精巧设计吧。贾珍扒灰的“前因”,凤姐弄权的“后果”,对于不熟悉红楼的观众,难道只能通过“脑补”来完成吗?

 

  “戏中戏”的思路是独到的。作为小舞台上红楼故事的展现,红楼戏中戏的情节难免跳跃性,但在主创者笔下,也应当顺理成章、起承转合,有最基本的明晰交代,至少戏中戏应成为首尾贯穿的故事,而不是片段的简单剪接。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对于宝玉与宝钗成婚,剧中一直采用极其模糊的表达——抄家接旨时,贾母、贾政、王夫人与贾宝玉、薛宝钗一并跪在太监面前,朦胧地交代了完婚的状态。而在“祭潇湘”一场,剧中再次用意象化的手法,展现了身着婚服、披着盖头的宝钗从贾宝玉身边经过,宝玉对其视而不见。意象化展现,固然可以产生独特的戏剧韵味与艺术效果,但对于贾宝玉的情感纠葛结局这样的重要情节,难道没有必要用更加明确的方式来交代吗?更何况,贾宝玉在祭潇湘的唱词中点明与黛玉未能终成眷属的原因是“父母的拆散”。但终其全剧,都未展现其父母是如何拆散宝黛的,毫无情节呼应,为何拆散、如何拆散,个中缘由观众要想知道,恐怕是要去往程高本后四十回找寻了。显然,缺乏情节勾连、人物出场缺乏身份与关系交代,是红楼部分“戏中戏”的主要败笔。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
二维码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老年之家”微信公众号(免费)
中老年之家www.zlnzj.com以服务广大中老年群体为己任,每天提供海量的养生、娱乐、政策、爱好、潮流等中老年资讯,集文字、视频、图片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老年门户网站。网站拥有同名微信公众号“中老年之家”,并提供手机端浏览网站的功能,让您随时随地掌上获取最新中老年资讯。

视频点播

养生小贴士更多>>

娱乐播报更多>>

图集

养老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