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四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124名学生,在西安易俗社共同上了一堂与生旦净丑同台的秦腔课,秦腔的独特魅力,让这些洋学生们回味不已。
“水袖看似像舞蹈,却起着表达情绪的作用;脸谱非常精美,但往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去完成;花旦,就像你们这些可爱的姑娘们;武生,则多在舞台展示武打技巧,就像好莱坞大片里的功夫演员……总之,每一个戏曲造型,每一个舞台动作与扮相,都会对应着不同‘任务’,并在秦腔表演中各司其职。”
台上讲课的,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她用诙谐形象的描述,提纲挈领的介绍了中国文化活化石——秦腔的发展起源、风格流派、演员构成、表演形式、代表传承人物以及中国百年老社易俗社的发展变迁等。
作为带队老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郭菲告诉记者,这次带外国学生们来到易俗社,正是希望通过剧场观摩、学习表演、试穿服装、感受化妆等体验环节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介绍给这些外国学生们,希望他们更了解多样中国文化。
此次“秦腔课”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最受洋学生们欢迎的秦腔体验时间,。当刚被问及“谁想试一试扮上秦腔行头”,台下密密麻麻举起了手臂,有急性子学生干脆一边举手一边就往台上跑,生怕轮不上自己。
而当纷纷穿上“花旦”“小生”戏服,这些肤色各异,说着不同语言的学生们似乎统统瞬间穿越成了“中国式才子佳人”。来自以色列的女孩rose最惊叹的是秦腔“文化活化石”的历史地位和延续不断的传承,“我的国家没有这么有历史的音乐类型,所以我非常羡慕能天天听到这种音乐的陕西人。”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