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沪剧《芦荡火种》55年的传承

  日前,2015版沪剧《芦荡火种》由当今上海沪剧院一批实力派的中年演员担纲,尽管用自己的方式、唱腔,进行演绎,还是受到了沪剧观众的欢迎。经典沪剧《芦荡火种》由上海沪剧院(原人民沪剧团)创作,1960年1月首演,至今整整55年了。
 

  1960年,沪剧《芦荡火种》首次在上海公演,一炮打响,并创造了连演九个月,演出310场,观众超过51万人次的惊人纪录。首演的成功,充分显示了这是一部充满沪剧剧种特色和江南地域文化特征的经典佳作。其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和脍炙人口的流派唱腔,已成为几代人的记忆经典,是一出“戏保人”的经典剧目。由老一辈艺术家打造的艺术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几代观众的心里。
 

  丁是娥扮演的阿庆嫂,在组织伤员转移时的干练果断、在与敌伪周旋时的沉着冷静、在与刁德一较量时的步步为营、在巧救沙老太时的机智果敢……表演实在是可圈可点。而在唱腔方面,叙述个人生平时唱的“旧恨未消新愁添”错落有致、表达对身陷困境的战友安危担心时唱的“一场风潮心胆寒”深情洋溢,特别是那段“智斗”,更是内紧外松、潇洒得体。
 


 

  石筱英扮演的沙奶奶,在挽留伤员时唱的“回去两字且慢提”甜中带糯,充分展现了石派唱腔的魅力,在“哪个好来哪个坏”“斥敌”时的唱腔展现了柔中带刚的激情。
 

  解洪元扮演的县委书记陈天民,“开方”一场唱得沉稳大方、不着痕迹,“歼敌”一场的“伤员颂”,唱得潇洒诙谐,充分展示了解派唱腔醇厚、稳健的特点。
 

  邵滨孙扮演的刁德一,更是令人过目难忘,他猜疑、考察阿庆嫂时的唱腔,时而突兀而起,时而低回阴沉;特别是那双深藏在眼镜片后面的眼睛,充斥狠毒、刁钻,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阴险。而在后面对沙老太无计可施时的歇斯底里的宣泄,实在是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叫绝。去年上海沪剧院庆祝60周年庆典时,我遇到了前来祝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先生(京剧《沙家浜》中刁德一的扮演者),他对我说,“邵滨孙老师演的刁德一,没法超越”。这应该是马先生的谦逊之词,但却是印证了邵滨孙演的刁德一的成就。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写了这么多“回忆”之词,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作为“传承经典”来讲,我们这一代演员还有很大的距离。丁、石、解、邵,四大流派唱腔没有能够传承体现。
 

  戏曲、戏曲,戏就是故事,曲就是唱腔。而作为被观众奉为“流派”的唱腔,一定好听、有人缘、有群众基础;其中好些唱段,都能够哼唱。作为“传承”经典来讲,应该把这些老艺术家的流派唱腔继承下来。
 

  好在沪剧院的领导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茅善玉院长跟我讲过,原来沪剧院不太重视戏曲界传统的“拜师授艺”,现在已经开始由老演员与青年演员结对“拜师”,传授艺术。一批流派特色明显的青年演员,正在“磨剑”,等待有朝一日登台“亮剑”。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
二维码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老年之家”微信公众号(免费)
中老年之家www.zlnzj.com以服务广大中老年群体为己任,每天提供海量的养生、娱乐、政策、爱好、潮流等中老年资讯,集文字、视频、图片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老年门户网站。网站拥有同名微信公众号“中老年之家”,并提供手机端浏览网站的功能,让您随时随地掌上获取最新中老年资讯。

视频点播

养生小贴士更多>>

娱乐播报更多>>

图集

养老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