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活态”的巴中皮影戏曲艺术详解

  巴中皮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戏曲艺术,分为民间皮影戏演出和制作民间皮雕传统戏剧人物的工艺美术两大部分,起于北宋、盛于清,如今还活跃在巴中的各类剧团中。有非遗专家考察巴中皮影后评价:“这是四川最好的活态皮影。”
 

  巴中皮影人物的制作要经过 “发汗”、“浸泡”、“刮毛”、“去筋”、“绷伸晾干”、“下料”、“雕刻制作”等工序。目前,巴中活态皮影中以高1.4尺的“二门神”为主。
 

  皮影人物分为 “头”、“身”、“四肢”三大部分,头可卸下,演出时按需要上头。一个普通皮影剧团的男女皮人头不能少于100个,皮人身桩80个以上。按设备可分为“水排场”(演水上战场戏)、“旱排场”(演陆上战场戏)和“全套”之分。
 


 

  巴中皮影的唱腔采用的是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伴奏乐器为锣鼓和丝弦加唢呐。它以大本故事剧为主,特别是《封神演义》、《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戏,常演剧目达300个左右。
 

  巴中皮影戏的演出是在亮子上进行的。而亮子又是挂在由12根斑竹竿组成的一个竹架子上。着地4根柱子称“四大天王”,拉扯“四大天王”的八根横担为“八大金刚”。左边中间有一根不剃枝的立柱,名曰“上天梯”,专挂锣鼓、丝弦。竹架正中横绷的绳子叫“中堂绳子”,用来挂正角皮人;左边一根叫“走堂绳子”用来挂女角皮人;右边的走堂绳子用来挂杂角皮人;演出结束要下桩,拔下人头,将头、身分开入箱存放。只有吼班儿头终年不下桩,下了桩皮影剧团会没生意。
 

  巴中皮影演出的部分地方戏 《斩巴蛇》、《牡丹灯》和《四下河南》都是巴中有史可考的历史故事剧,是研究巴山地区民俗风情、人物传说、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巴中皮影皮雕工艺又是研究巴山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史料,它的造型艺术、雕刻艺术、表演艺术,均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
二维码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老年之家”微信公众号(免费)
中老年之家www.zlnzj.com以服务广大中老年群体为己任,每天提供海量的养生、娱乐、政策、爱好、潮流等中老年资讯,集文字、视频、图片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老年门户网站。网站拥有同名微信公众号“中老年之家”,并提供手机端浏览网站的功能,让您随时随地掌上获取最新中老年资讯。

视频点播

养生小贴士更多>>

娱乐播报更多>>

图集

养老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