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涛,解放军306医院中医科
前几天,门诊来个病人,进门很客气地跟我说:“王医生,我得了静脉曲张的毛病,而且淤血就堵在脚踝前的位置,麻烦您用火针给我放放血吧,要不然我这淤血到了肺里就成了肺栓塞了!”有诊断、有治疗、有疾病发展,听了这些我顿时愣住了,眼前的这位是医生吗?
经过交谈知道,这位五六十岁的阿姨不是医生,而是一位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忠实粉丝。前几天,她看了某著名健康养生的一个节目,专家讲的是静脉曲张的表现、治疗和发展规律。这位病人看着自己略有酸胀疼痛的左腿上的一条小静脉,左对右照,思前想后,最后给自己下了“静脉曲张”的诊断,而且被继发症“肺栓塞”担忧得彻夜难眠。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一幕。实际上,这位阿姨仅仅是小腿后侧酸胀疼痛,容易疲劳,踝关节前的皮下静脉并看不到“曲张”的表现,只是比其他的经脉看起来明显一点而已。就根据这些表现,阿姨依据电视上专家说的给自己下了“静脉曲张”的诊断。
且不说这位阿姨的病情如何,像这样看电视给自己下诊断的人大有人在。经常有扎堆儿的病人来咨询同样的药物,比如前段时间“三七”上了健康电视节目,门诊就来了好多关注“三七”的“病人”。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观众在电视面前是“弱势群体”,需要“电视人”的爱护。健康问题具有个体差异性,没有哪味药、哪个办法适合所有人。作为专家当然要严谨、负责、客观。作为观众,则不能迷信,应该有鉴别,遇到健康问题还是要到医院与医生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切不可对号入座,先入为主。
健康问题是大问题,看电视健康节目是为了提高我们对健康的重视、传递科普知识,以及对危险信号的认识,切不可依靠“电视诊断”或“自我诊断”。我们要地发挥健康类电视节目的积极作用,增强我们的体质,丰富我们的生活,而真正的疾病还是要求教医生的。
作为医生,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几点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1、中药的使用,不能只考虑到它的疗效。中药的产地、品质、炮制方法、配伍、煎煮方法、服用方法、服用剂量等等因素对中药的作用都有极大的影响。而这一切,在没有专业人士把关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到准确地使用中药材。所以,简单的某味药、某几位药代茶饮这种理想化的使用方法,很难发挥我们预想的药物作用。
2、某些穴位的使用,也不能只简单地考虑穴位的作用。穴位的定位,自我按摩的力度,以及用力的方向等等,都会影响到穴位的作用,每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所以,并不是简单地揉揉这个穴位,点点哪个穴位,就能达到治疗目的的。
3、自我按摩,对操作的准确要求极高。推拿的操作不仅仅是几个动作形式的结合,每一个动作,以及它们的组合,都有丰富的内涵以及理论基础。所以,简单地模仿,有形而无神,放松一下肌肉没有问题,要想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不太现实。
4、外洗药的应用更是讲究,根本就不是一煮一泡那么简单。药物如何煮、水温应该是多少、泡洗多长时间、如何避免副作用等等,都是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外洗药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方子的事情,背后还隐藏着很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