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视角 | 中国文学名著改编剧为何难成经典?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也是相当重视文学性的,改编文学名著素有传统,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的小说都曾搬上过银幕。真正产生影响力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改编当代文学名作,推出了一批经典影片。如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和《菊豆》,分别改编自莫言、余华、刘恒等作家的名作,并在国际上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声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孩子王》也是根据李碧华、阿城的作品改编的。
 


 

  进入新世纪,很少有国内导演改编当代文学作品,也没有出现《红高粱》、《活着》之类的经典作品。

 

  “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开始市场化,电影拍出来不挣钱不行,电影人都想做跟市场紧密接轨的商业影片。而这时文学却开始边缘化,社会影响力日益下降,改编成电影的商业效果也不好。”

 

  编剧苏健说,这导致了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也没人去改编。

 

  一方面是对现当代文学名作持冷淡态度,另一方面却热衷于改编古代文学名著或经典题材,《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都有人改编电影。如改编自三国题材的《赤壁》、《关云长》,改编自蒲松龄小说的《画皮》,改编自《西游记》的《西游降魔篇》、《大闹天宫》,改编自传统题材的《白蛇传说》、《赵氏孤儿》等影片,有些在市场上取得了高额票房,但口碑普遍不好,没有一部称得上是改编成功的作品。

 

  不过,近年来当代文学名作的改编,似乎有点要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形。第六代导演王全安试图赶超第五代导演,改编了陈忠实的《白鹿原》,结果毁大于誉。冯小刚一本正经地拍了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虽口碑尚可,但票房远远低于预期。

 

  知名影评人曾念群对此很不乐观:

 

  “如果当下有导演改编成功,会起到带头作用。但《白鹿原》的失败,说明国内文学名著改编有风险,其他人会望而生畏,对接下来的改编会有抑制作用。”

 

  形式需创新,内容取舍难

 

  由于文学和电影分属不同艺术类型,要把文学名著拍成电影,又要不丧失原著精华,难度极大。但好莱坞自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成功率却很高,即便是已经改编过十余个版本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最新版电影仍然令人眼前一亮。

 

  “即使你对原著故事很熟悉,看电影还是会有新鲜感觉。两部小说我是耳熟能详,看电影之前并不抱很大期望,但电影真的拍出了新意,让我很感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金燕说

 

  “这两部电影,一部借鉴了舞台剧的形式,另一部采用音乐剧的形式,在表现形式上都有创新。”

 

  在金燕看来,文学名著改编不仅要形式创新,内容也要取舍得当。

 

  “尤其是大部头名著,往往有大量心理分析,编剧要学会取舍。”她举例说,小说《悲惨世界》,芳汀从工厂里被赶出来,本来有很长一段故事,电影只用了三五分钟的戏就表现出来了,还非常感人。影片也没有把法国革命仅仅当作历史背景,而是正面呈现革命者群像,其效果更加震撼人心。

 

  相比之下,《白鹿原》就很让人不满足,影片对小说亦步亦趋,抱着忠实于原著的想法,形式结构却散了架,丢掉了故事的内在灵魂。苏健认为,电影《白鹿原》与小说的差距就在于导演贪大求全,“电影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充其量是个中篇小说的量级。如果把长篇小说拍成电影,必须有所取舍,不可能把整个小说表现出来,可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讲这个人和其他人的故事。”
 


 

  至于电影改编是否要忠实于原著,苏健认为可视不同情况而定。对于经典文学名著,由于不同时期已有很多改编的版本,拍成电影可以做较多尝试,增加当代感。

 

  “经典文学名著可以大胆改编,编剧要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在情感上与观众产生沟通,关注当下观众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

 

  他认为,《西游降魔篇》是对“西游文化”的颠覆,周星驰借用《西游记》的文学素材,表达自己心中的东西,这种做法还是可取的。

 

  但是,对于很少被改编成电影的当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最好尽量忠实于原著。“我也参与过改编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片方甚至要求把原著里的人名、地名都改掉,这完全没有意义,对原著作者也不尊重。”

 

  苏健认为,要想改编好当代文学名著,导演一定要从原著中找到跟自己共鸣的东西,彼此产生化学反应,对小说内涵进行视觉转化。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
二维码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老年之家”微信公众号(免费)
中老年之家www.zlnzj.com以服务广大中老年群体为己任,每天提供海量的养生、娱乐、政策、爱好、潮流等中老年资讯,集文字、视频、图片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老年门户网站。网站拥有同名微信公众号“中老年之家”,并提供手机端浏览网站的功能,让您随时随地掌上获取最新中老年资讯。

视频点播

养生小贴士更多>>

娱乐播报更多>>

图集

养老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