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妈的儿子是一家外企公司的主管,工作能力突出。儿媳是国外留学的“海归派”,收入也不菲。儿子儿媳工作好,早早就在上海买了房子,过起了小资的生活。周大妈为此很高兴,并且儿子儿媳也孝顺,每次回家都给周大妈不少钱,让她自己零花,街坊邻居很是羡慕,大家都知道周大妈有个很出息的儿子。为此,周大妈也很知足,觉得有这样的儿子、儿媳也算没白辛苦了一辈子。
很快儿子对妈妈说跟儿媳商量了,要接妈过去安享晚年。街坊邻居知道了,更是羡慕周大妈去大上海享福了。周大妈也偷偷地乐不拢口。
到了上海跟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后,很快,周大妈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
周大妈知道他们上班很辛苦,每天早上都早起给他们做早饭,做好早饭喊他们起床。儿子都吃得津津有味,但儿媳罗娟却似乎并不喜欢婆婆做的早饭,不是嫌鸡蛋不应该用油炸,就是嫌油条没营养,或说韭菜盒子吃了反胃,说国外早餐都是牛奶、麦片、面包、橙汁什么的,不仅自己不吃婆婆的早饭,久了还不让丈夫吃婆婆做的早饭,说这样的饮食不科学。周大妈就很委屈,觉得这早饭咋就不科学了,儿子一直吃自己做的早饭长大的,这不也挺有出息的,况且原先吃得都还没有这好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大妈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多缺点。经常在吃饭的时候,盘里的菜吃完了,周大妈觉得里面的汤倒掉可惜,就用馒头蘸着吃,最后将盘底擦了擦。儿媳看到了厌恶地说:“你这样吃饭恶心不恶心,我看着都没有食欲了!还有,以后吃饭能不能不要嘴巴吧嗒吧嗒地响,这要是在国外,都笑死个人了!”周大妈一下愣了。儿子也生气了,对儿媳说:“有你这么跟老人说话的吗!”儿媳摔了筷子,就去了自己房间。从此以后,周大妈感觉自己每次吃饭都像是在受刑。
让周大妈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儿媳不同意婆婆叫她“罗娟”,要叫她的英文名字Lucy(露茜)。她就觉得喊她“小娟”特土特别扭。周大妈以后连喊人都小心翼翼。
有一天,周大妈跟小区的老太太在路上走,突然看到儿媳,婆婆就打招呼似的叫了两声:“小娟儿,小娟儿!”儿媳像没看到她一样,拉着同事直接走了。老太太问:“你儿媳咋不理你呢?”周大妈讪讪地说:“可能没听见吧。”回到家后,周大妈没想到迎接她的竟是狂风暴雨,儿媳铁青着个脸,说:“我告诉你多少遍了,我叫露茜!你知道你让我在同事面前多没面子吗……”周大妈连忙赔不是,说自己老了,糊涂了,下次一定记得。
周大妈每天在儿子家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吃饭要小心,说话要小心,做什么都要小心翼翼的,唯恐惹儿媳不高兴。最后想了想,还是跟儿子说自己在上海住不惯,楼太高了,自己闷得慌,想老家的老邻居们了。儿子再三挽留,但周大妈执意要回,也只好将周大妈送回了老家。在老家的周大妈暗暗发愁,将来肯定还是要跟着儿子生活的,可这样的儿媳让她如何来适应啊?
解 语 婆 婆
周大妈是在小城市生活、甚至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老“古董”,而儿媳是留洋海外、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甚深的“海归”,两者甚大的差异,也就造成了同一屋檐下众多矛盾的产生。归根结底,周大妈跟儿媳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由于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以及地域风俗不同,也就导致了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婆婆比较传统保守,而儿媳往往思想开放;婆婆喜欢安于现状,而儿媳则喜欢改革创新;婆婆处理问题思前想后、沉着冷静,而儿媳往往干脆利索、果断迅速;婆婆节俭朴素,而儿媳则往往讲究时髦,追求时尚……加上双方缺乏沟通、交流,从而导致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别扭。如果别扭不能尽快消除,也就势必产生矛盾。
其实,这种观念差异太大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只要处理得当也不一定会有很大的矛盾产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避免太长时间的接触,比如早饭可以不一起吃,年轻人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喜欢吃自己做的可以出去吃。婆婆并没有义务给儿子儿媳准备好他们想吃的早餐。如果非常疼爱儿子和儿媳,甘愿伺候,可以事先问问儿子和儿媳早餐吃什么,有针对性地准备比较好,即便儿媳想找碴儿都没有机会。
婆婆的生活习惯尽量不要影响到别人,对于自己的吃相,儿媳这样提出意见尽管有些直接,但并没有错,好的修养和教养确实应该如儿媳所说的,这也并不是什么大事,婆婆不必太过计较,把这改掉就是了。而且,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擦盘子也节省不了多少东西,浪费也是儿子跟儿媳能够承担的,何必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去惹人嫌弃呢。如果感觉在一起吃饭别扭,不妨分开时间或者地点吃,婆婆自己吃着安心,儿媳也看不到,很多时候事情都是人想出来的,只要心里不去计较,事情也就没有那么复杂。
另外,周大妈从一来到儿子家里就不知不觉陷入了一个不太正确的定位,一切事情依着儿子和儿媳来,很有“保姆”的味道,这是不对的。周大妈可以渐渐调整一下,跟儿子儿媳一起住是来安享晚年的,如果有闲暇时间,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做,但不是一个全职“保姆”。不妨,周大妈可以把自己是长辈和母亲的架子端出来,自己明确了身份地位才能够让别人去尊重,自己首先把身份地位降下来了,别人才不会主动去给你提升呢。
如果跟儿媳一起生活实在因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无法接受、沟通,也不妨自己在老家住,老家里有自己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街坊,可以一起买买菜,锻炼一下身体,参加各种活动,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也舒服自在。如果生活不能自理了,要跟着儿子生活,而儿子的经济条件尚可,完全可以住离儿子家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可以经常见面,也能相互保留自己的空间,年轻人自由,老人清净。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